9月26日,光明网刊发公司文化传播学院四位学者的4篇文化专论,集中展示公司人文社科学者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就“辛亥百壶”现象的研究成果,精彩呈现公司人文社科学者对此课题的学术关怀及理论洞见。这4篇论文的作者分别是文化传播学院经理陈改玲教授、副经理赵敏副教授、薛亚军副教授、廖卫民副教授,他们从多样的研究视角对同一主题进行了多层面的理论研究,分别从历史记忆与当代阐释、符号价值生成机制、基于文化认同的艺术传播及其效果分析、另类文化遗产传承形式,对“辛亥百壶”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多重阐释,显示了文化传播学院在文化阐述学、符号学、文化遗产研究、艺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及整体团队力量。
“辛亥百壶”指的是在2011年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00周年,由浙江音像出版社黄明导演总策划总出品,以西泠印社社员为主体的百名书画家与百名宜兴紫砂壶艺师联袂,创作的融孙中山百句箴言与丹青为一体的一百把紫砂壶。自2011年以来,辛亥百壶在两岸四地六城市(香港、台北、杭州、深圳、新北、澳门)巡展,受到媒体广泛关注,赢得参观者高度评价。辛亥百壶共制作了两套,其中一套壶于 2011年12月被台湾孙中山纪念馆永久收藏,于2015年升格为典藏,有关专家认定辛亥百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书画艺术价值、紫砂艺术价值。2016年3月19日,在杭州举行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辛亥百壶”海峡两岸学者高端研讨会。“辛亥百壶”成为联系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人员交往的一件重要艺术藏品和文化载体。
文化传播学院经理陈改玲教授在《辛亥百壶:在历史记忆与当代阐释之间》的论文中指出“辛亥百壶”这一纪念文化产品以跨界艺术的方式唤醒并激发了中华民族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众多艺术家以传承创新的精神表达了对孙中山的敬仰和对辛亥革命的丰富理解。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创意产业的今天,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文化创意产品的案例。辛亥百壶凝聚着政治文化与高雅文化的结合,彰显了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无论是在书画史还是制壶史以及创意文化史上都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今年适逢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孙中山是中国人的共同历史记忆,又是国家和民族认同的来源。在此之际,我们重新欣赏和研究辛亥百壶,不仅传承和创新了中国艺术文化精神,还传播了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文化传播学院经理副经理赵敏在《符号价值生成机制考察——以“丹青紫砂宜于兴”策划案为例》的论文则以该案为例,剖析文化产业诉诸于符号运作的内在机制,指出符号运作就是对“言语”进行赋义,其符号所指的外延不断扩充为内涵,最终导致符号的解释项不断丰富而形成增值。“丹青紫砂宜于兴”这一赋义过程是双向的:既向以言行事的策划方开放,也向以言取效的受众方开放,最终决定“丹青紫砂宜于兴”的符号价值是作为受众方的文化市场。
薛亚军副教授在《另类的文化遗产传承形式——论辛亥百壶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论文指出“辛亥百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文化事件、一组艺术杰作,开创了传承传统文化的另类形式,提供了工艺美术和书画艺术团队跨界合作的典范,不论是紫砂工艺的象征意义,书画艺术的审美观念,还是孙中山先生的箴言警句,其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和近代思想资源对当今社会发展、世界文化交流不无启发意义。
廖卫民副教授在《基于文化认同的艺术传播及其效果分析——以“辛亥百壶”两岸交流活动为例》的论文在艺术传播与文化认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辛亥百壶作品展示了艺术传播诸要素及其互动关系,其相关系列活动的开展形成了一个开放性、互动性的信息传受过程,同时也在两岸交往中建构了文化认同,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孙中山先生的话语和精神,具有深远的持久的历史的文化影响力,成为凝聚两岸共识、增进两岸情感和形成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
廖卫民撰